《国家干部》- 后土望苍天”的悲哀

200611

 

看了一部今年拍摄的四十集电视剧,名曰《国家干部》。虽然逻辑上有些不严谨的地方,但剧情还算跌宕起伏,可以看下去。这些年来,国产电视剧看得海了去了,无非用来消磨时间。而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却有点感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故而信马由缰地涂抹几笔。

 

乍看电视剧的名头,《国家干部》,似乎挺唬人。实际上,该剧只描写了一帮芝麻官,一个县级市的大小官员们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故事。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为了迎接两会(党代会,人代会),为了在权力重新分配中争得一杯羹,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座小小的县级市里演出了一场活泼生动的闹剧。干部、百姓、警察、黑社会等各个阶层都出动了,窃听、诬陷、谋杀、放火等各种手段都用上了,幕前幕后,上窜下跳,合纵连横,搞得鸡飞狗叫,煞是热闹。

 

粗略地说,该剧刻画了五种人。其一是以常务副市长夏中民为代表的英雄形象,与人民大众保持着血肉联系,是一帮理想主义者;其二是以市委书记陈正祥为代表的正义形象,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一面玩弄权术一面保持政治底线,是一帮现实主义者;其三是以几个中层干部为代表的圆滑形象,在权力角逐中既能推波助澜也能见风转舵,是一帮实用主义者;其四是以常务副书记汪思继和前任市委书记刘石贝等人为代表的反面形象,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贪污腐败鱼肉百姓为所欲为,是一帮利己主义者;而最后一种人是以上级领导为代表的伟光正形象,在关键时刻明察秋毫赏善罚恶给老百姓带来希望,是一帮光明使者。

 

不消说,能在国内发行的电视剧一定要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该剧正好迎合了目前的政治需求,反腐倡廉,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谁都能猜到,该剧的结局一定是“大团圆”,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取代了黑暗。可是,从这个结局中,我却读出了一种悲哀。因为该剧的作者(张平,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并没有揭示出国内遴选官吏的弊端,没有触及到贪污腐败的源头,依然求助于根本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依然鼓吹着“后土望苍天”的清官情结。

 

从历史上看,中国几千年来大致采用了四种官员遴选制度,远古的禅让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禅让制语焉不详,九品中正制寿命不长,真正主导中国封建官场的是察举制和科举制。察举制颇具民主性,虽然旨意出自于皇帝之口,但干部人选来自下层,按照人口分布规定名额,“乡举里选”,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有四条荐举标准: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当年汉武帝通过察举选贤任能,使得大汉天子的朝堂内“能者如云,猛将如雨”。可见,皇帝们还是喜欢贤良方正、德才兼备的国家干部。然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当官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和权贵们看到了其中的甜头,纷纷把手伸向察举大权。于是乎,贵者托以势,富者托以财,亲者托以情。走后门,递条子,买官卖官,推荐任用子弟亲朋等种种弊病应运而生,弄虚作伪层出不穷。为了克服察举制良莠混淆营私舞弊的痼疾,隋唐以后的上千年里都采用科举制。没什么好商量的,学而优则仕,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天下贤能乃至穷儒寒士都有了鱼跃龙门光宗耀祖的盼头,纷纷走上读书、应试、做官这条羊肠小路。当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步入宫闱,不禁得意洋洋:“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可是,时日一久,科举制就变得腐败了。科场流弊不仅包括考生一方的夹带、抄袭、顶替、移席,而且还有来自考官一方的泄题、徇私、请托、贿买。触目惊心的科场案一个接一个,多少官员为此丢了乌纱、顶戴,甚至掉了脑袋。然而,科举乃生成国家干部的“抡才之典”,又是朝廷大臣用来形成朋党的“市恩之地”,所以千年来科场流弊花样百出,屡禁不绝。

 

那么,国内如今的的干部遴选制度是怎样呢?按照官方说法,是采用“选拔制”,即下层推荐、上级考察,并且辅以适当考试的提拔干部方式。表面上看,选拔制沿袭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把举荐、考察、考试相结合,是一种进步。可细细一琢磨,选拔制既不如察举制“民主”,也不如科举制“公平”。例如,察举制是“下向上举”,多少具备点平民政治意识,而选拔制是“上从下拔”,完全源自封建的官本位思想。再如,科举制的主动权掌握在考生手里,以考试成绩定输赢,而选拔制的主动权却操在上级手里,以长官喜恶为准绳。根据国内颁发的干部选拔条例,可归纳为四条:一看政治,二看作风,三看政绩,四看群众。政治者,唯唯诺诺顺从听话也;作风者,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也;政绩者,贪大求奢哗众取宠也。政治、作风、政绩这三样都可以造假,唯独老百姓是骗不了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国家选拔干部的条例恰恰把群众摆到最后,想来无非是应景而已。选拔制因袭了中国封建社会遴选官吏的弊病,故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任人唯亲、世胄承袭者处处可见,请托贿赂、贪污腐败、弄虚作假、结党营私者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这种落后于时代的选拔制,才出现了《国家干部》中由汪思继和刘石贝等人结成的一张腐败大网,形成了凌驾于百姓头上的贵戚门阀,他们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为了家族的利益,强取豪夺,官官相护,党同伐异。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和感染力,作者在最后精心安排了一幕悲剧,正面人物夏中民奋不顾身地战斗在抢险第一线,被泥石流所伤。是夜,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捧蜡烛,守护在医院门口,企盼他们的好市长平安。也就在这个时候,由于反面势力操纵了党代会的选票,这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好干部落选下马了。显然,这样结尾过于黑暗,不符合时代的主旋律,于是作者引进了上一级的“青天大老爷”,用一排字幕告诉观众,坏人该死的死了,该抓的抓了,该双规的双规了,党代会的选举不做数了,好国家干部当市长了。

 

听着片尾的主题歌,我露出一脸苦笑:《国家干部》,干部是国家的,不是老百姓的。尽管百姓心中有杆秤,可作为“后土”的百姓们没有权利,和我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唯一能做的只是“后土望苍天”